EN
南极上的中国红 | 助力冰上之路,燃烧青春之光
2020.05.02
image5
4月29日晚,为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和引领广大同济测绘青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团委主办的“南极上的中国红”特别主题团日活动暨第七期“同济测绘卓越青年沙龙”于线上平台顺利举办。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楼立志老师,党委副书记张珂瑜老师,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固定翼队队员乔刚老师,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队员郝彤老师和我院290余名团员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image6

学院党委书记楼立志老师致辞。楼老师首先代表学院师生向从南极凯旋的乔刚老师和郝彤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问候,并谈到在五四运动101周年到来之际,学院广大团员青年要以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锤炼品德修为、夯实专业本领,不断增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科学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同济测绘力量。

本次考察任务主要是在中山站、泰山站及其之间的内陆科考路线开展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上升贡献研究的极地“星-空-地”观测,其中内陆考察路线物质平衡和中山站区域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协同观测、新型测高卫星数据产品地面检核等任务尤为重要。
image8

乔刚老师作为代表我院第2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此次在中山站周边进行了冰盖物质平衡关键参数观测、达尔克冰川前缘无人机测图与表面微地形分析、新型测高卫星精度验证评估等工作。乔刚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南极是资源和能源的宝库,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殿堂,科学地开展南极科考工作更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科考中,我院遥感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为考察队提供中山站近岸固定冰冰情影像分析资料,为“雪龙”号和“雪龙2”号规划破冰航线和车队冰面运输路线,规避密集冰山和冰裂隙,为海冰卸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卸货工作结束后,考察队专门致函感谢我校和我院遥感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乔刚老师被考察队授予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优秀党员”称号。




   
(利用影像无人机、无人机载冰雷达在海冰上为雪龙2号“探路”)

image13
   
(乔刚老师与固定翼飞机合影)

测绘人在南极能做些什么?乔刚老师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讲述为大家一一展现。我国南极机场的选址与测绘,中山站区域冰盖物质平衡观测,雪冰环境参数调查,新型光子卫星地面验证靶标,中山站倾斜摄影测量,达尔克冰川出口三维地形建模……这些科研任务的开展与实现都离不开南极科考队中的同济测绘力量。



   
(乔刚老师使用GPS、全站仪在冰盖进行测绘工作)




   
(乔刚老师进行科考工作)
image19

(固定翼飞机队在中国新建的中山站区域冰盖雪冰机场合影)

身为一名同济测绘人,在科考的过程中虽然要克服“魔鬼西风带”、恶劣的气候、坚硬的海冰等重大困难和挑战,但能够代表母校再进南极,能够代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一同为保护南极自然环境、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维护南极生态平衡做出贡献,乔刚老师倍感荣幸和自豪,他也希望我院学子能够传承五四精神,发扬同济测绘人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心怀祖国、脚踏实地,用奋斗青春书写青年担当,以真才实学贡献伟大祖国。


   
(乔刚老师、郝彤老师在中山站)

南极大陆堪称世界上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而南极内陆的环境更为恶劣,科考难度更高。在我国历年南极科考中,进入南极内陆的科考队员只有不到200人。作为同济大学在校师生中第一位进入南极内陆的科考队员,郝彤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难忘的67天南极内陆队-泰山站的科考经历。
image22

在此次科考中,郝彤老师在泰山站站区附近铺设了新型单光子极地测高卫星的光子检测靶标;开展了新型无人机载探冰雷达南极飞行测试,为海冰厚度测量、冰下浅层结构及冰裂隙探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安装并维护了多个角反射器;安装了一条目前我国在南极最大深度的可连续观测、能提供雪面下20米深的连续观测数据的温度链;采集了多条车载冰雷达测线;获取了泰山站区3x3公里的无人机正射影像及数字高程数据,积累了泰山站区的影像数据。郝彤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大量生动的视频资料为我们高度还原了南极内陆科考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测绘青年学子深深感受到了同济测绘人在南极科考中、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越来越重大的使命。




   
(郝彤老师在南极进行科考工作)

随后,郝彤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他记录的“南极内陆视频日记”:内陆队出发仪式、首次入住泰山站、冰芯采样、站区建设、单光子卫星靶标铺设、热熔钻-温度链安装、撤离泰山站、风吹雪-热裂隙观测、“雪龙2”号破冰和穿越赤道等。科考任务虽然繁重,但科考队员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坚毅身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而祖国的关怀、同伴的支持、战友的信赖、温馨的生活氛围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冰雪高原上“中国红”们的赤子之心和手足之情。回想这次南极内陆科考经历,郝彤老师感慨万千:“追寻前辈足迹,继承前辈精神,这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不断前进。”
   
image27    
(郝彤老师在中山站“老主楼”内)

他特意强调了“旗帜”的力量,“我和乔刚老师将我们的校旗、院旗一同带到了南极,它不仅只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指引着我们时刻追随的方向。”
   
   
   
   
   



(“旗帜”的力量)

谈到“群体”,郝彤老师更是满怀深情:“其实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有了队友间的‘传’、‘帮’、‘带’,有了大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同向同行,我相信,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image32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合影)

分享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老师们也向同学们给予了期望和祝福,希望新时代的同济测绘青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发扬奋勇拼搏的精神,生逢少年时,勇做擎天柱,践行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使命与担当。
   
   
       
(第36次南极科考中山站度夏期间的同济人关注国内疫情)

“南极上的中国红”别样艳丽动人,百余年五四薪火传承不息,同济测绘青年必将勇担时代重任,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