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是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其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测绘学科)成立于1932年,至今已有90余年办学历史。目前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是985工程建设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同济大学第17任校长夏坚白院士、叶雪安教授、王之卓院士、陈永龄院士、方俊院士等测绘界先驱曾在同济大学任教,宁津生院士、许厚泽院士、张祖勋院士、童小华院士等曾在同济大学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同济测绘开展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测绘校友童小华教授2023年晋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6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24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6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80余人次。测绘学科突破了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应用于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重大任务;研制了静态和月时间分辨率的重力场模型,通过国际全球重力场模型中心网站向全球发布,精度优于国际同类模型;开展了地球三极、西部山区和重大工程的跨极区、跨圈层的全球变化关键过程研究,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
近五年来,测绘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增长120%,其中纵向经费占85%以上;在本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和受理专利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0余项。
测绘学科主要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为支撑,发展地理空间及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自动化处理、智能化分析、一体化管理和云服务,建立完善的高精度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形成天空地海等多平台、多传感器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体系,建成现势性好、产品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高性能的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体系,以及泛在性的云端化、社会化、个性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在深空、深海和深地测绘方面,开展测绘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重大需求。
本方案适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中国籍研究生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国内外领先的测绘高水平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测绘遥感创新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
(3)培养测绘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导向,面向新时代国家未来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具有解决测绘学科工程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品行良好、学术规范、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学术交流、组织、协调工作等综合能力。
2.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要求专指参加“测绘与遥感”全英语硕士项目的外国留学生,培养目标如下:
(1)留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知华、亲华、友华、爱华。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具有深厚的测绘科学技术理论素养和出众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研究与开展测绘综合实践的人才,成为引领未来的测绘专业精英及新领域的开拓者。能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把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测绘国际前沿发展方向,能通过外国语进行流利的表达,能熟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本专业现设有研究方向为:
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研究地球、月球、行星的重力场和形状及其时变特征,建立高精度时空基准,实现空间位置精密测定及应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海洋测绘等。
2.摄影测量与遥感
研究利用航天、航空、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对地球及其它天体的地形、地物、目标及环境获取成像或非成像的几何和属性信息,并进行量测、解译、分析、表达及应用。
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研究地图设计与制作,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分析及可视化,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表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空间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科。
4.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面向我国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和对地观测国家重大战略,研究测绘遥感技术在空间数据可信度保障、地外天体精准着陆、天体表面三维建模和光照模拟、物质成分探测、着陆选址等方面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
5.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仅中国籍学生)
面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以及智慧海洋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精度位置服务的需求,研究以北斗为中心融合其他导航系统与多源传感器的高精度定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6.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仅中国籍学生)
聚焦地球三极变化和重大灾害监测,研发卫星遥感、摄影测量和空间信息技术,精密估计和预测地球系统各个圈层及相互间的变化,探索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物质流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冰冻圈环境变化及地质灾害等关键过程的变化机制。
本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包含思想素质标准、课程或学分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学位论文标准(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标准(专业学位)、发表学术成果标准等内容,申请学位时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不存在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行为,且攻读学位期间不存在严重违法行为;
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修满学分;
完成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专业学位)并通过答辩;
满足所在学科(专业)申请学位发表学术成果标准;
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专业学位)及申请学位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发表学术成果标准如下: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需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1篇论文。学术论文作者署名要求:第一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署名顺序为硕士生为第一作者,亦可以导师或副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训练、学术交流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鼓励导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
课程类别 |
学分 |
公共必修课 |
6 |
公共选修课 |
2 |
专业必修课 |
12 |
专业选修课 |
6 |
必修环节 |
5 |
补修课 |
0 |
总计 |
31 |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属于本学科专业的重要课题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论文选题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3个月后申请再次选题。本学院论文选题按照一级学科以导师组或课题组为单位分组集中组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对学术型硕士生开题内容和报告进行集中审查,统一考核。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
2.中期综合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硕士生前半段课程学习和培养实践的全面检查。学制为2.5年的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的第3学期完成。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中期综合考核应由学院党政领导、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班主任组成不少于5人的考核小组,按照一级学科分组集中全面考核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情况,确定是否通过,并对学业奖学金调整情况给出结果。
3.预答辩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2个月需进行由预答辩委员会组织的公开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后续送审和正式答辩程序。预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至少应包含2名硕导专家和1名博导专家,硕士生本人导师不能作为预答辩委员会专家,预答辩委员会名单需报学院学位评审专业委员会批准。对于预答辩不通过者,应在3个月后再次申请组织预答辩。
4. 盲审
盲审是对学位论文的隐名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阅。硕士学位论文按照学校规定比例参加盲审。每名研究生答辩前有2次盲审机会。
5.评阅与答辩
评阅和答辩是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送交至少2位同行专家评阅;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不少于5人。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撰写格式、评阅程序、答辩组织和答辩程序按照《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同济大学学位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工作规范》执行。
6.涉密论文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照同济大学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1.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三门(含三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2.论文选题或中期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
3.学制内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予以退学处理。
学习年限届满前,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退学的形式之一结束学业,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1. 可选修全校研究生课程以满足融合化、个性化培养需求。经导师审核同意,研究生学习培养方案以外的其他课程,所取得的课程成绩和学分,成绩单上如实记载,不计入培养方案要求的最低学分。
2.课程学习一般在入学后1-1.5 学年完成,必修环节中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必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3.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2个月,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
4.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研究生应在中期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学术讲座,其中包括校级高等讲堂至少8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级高等讲堂至少8次。
5.补修课: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均需对其攻读硕士之前所修专业课程进行检查,针对缺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课程补修计划。补修课不记学分。
课程性质 |
课程编码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分组 |
备注 |
公共必修课 |
SFS6800 |
2090268 |
第一外国语(德语) |
3.0 |
64 |
春秋季 |
第一外国语 学分=3.0 |
|
SFS6801 |
2090270 |
第一外国语(日语) |
3.0 |
64 |
春秋季 |
|||
SFS6802 |
2090272 |
第一外国语(俄语) |
3.0 |
64 |
春秋季 |
|||
SFS6803 |
2090273 |
第一外国语(法语) |
3.0 |
64 |
春秋季 |
|||
SFS6804 |
2090305 |
英语学术文献阅读与翻译 |
1.5 |
32 |
春秋季 |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
||
SFS6805 |
2090306 |
学术英语写作 II |
1.5 |
32 |
春秋季 |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
||
SFS6806 |
2090307 |
中国文化英语概论II |
1.5 |
32 |
春秋季 |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
||
SFS6807 |
2090308 |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 II |
1.5 |
32 |
春秋季 |
第一外国语(英语)四选二 |
||
CGS6001 |
2130297 |
第一外国语(德语)1 |
1.5 |
144 |
秋季 |
中德项目必修 |
||
CGS6002 |
2130298 |
第一外国语(德语)2 |
1.5 |
144 |
春季 |
中德项目必修 |
||
ISC6001 |
2300001 |
第一外国语(汉语) |
3.0 |
64 |
春秋季 |
国际生必修 |
||
CMA6001 |
20002950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0 |
32 |
春秋季 |
政治课 学分=3.0 |
||
CMA6002 |
2260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0 |
16 |
春秋季 |
|||
ISC7002 |
20000390001 |
中国概况(英)Ⅰ |
1.5 |
32 |
秋季 |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
||
ISC7003 |
20000390002 |
中国概况(英)Ⅱ |
1.5 |
32 |
春季 |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
||
ISC7001 |
2900006 |
中国概况 |
3.0 |
48 |
春秋季 |
仅限中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
||
公共选修课 |
EIE6475 |
20002440007 |
人工智能导论 |
2.0 |
32 |
春秋季 |
||
SFS6809 |
2090269 |
第二外国语(德语) |
2.0 |
32 |
春秋季 |
|||
CMS7900 |
2102001 |
矩阵论 |
3.0 |
48 |
秋季 |
|||
CMS7902 |
2102002 |
数值分析 |
3.0 |
48 |
春秋季 |
|||
CMS7903 |
2102003 |
随机过程 |
3.0 |
48 |
春季 |
|||
CMS7905 |
2102005 |
应用统计 |
3.0 |
48 |
秋季 |
|||
专业必修课 |
CSG6014 |
20005590004 |
组合定位与导航 |
3.0 |
48 |
秋季 |
||
CSG6018 |
20005590007 |
智能测绘与工程案例分析 |
2.0 |
32 |
春季 |
|||
CSG6010 |
20005590010 |
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 |
2.0 |
32 |
春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11 |
20005590011 |
影像大地测量 |
2.0 |
32 |
春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12 |
20005590015 |
高级地理信息系统 |
2.0 |
32 |
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13 |
20005590020 |
遥感应用 |
3.0 |
48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07 |
20005590021 |
摄影测量中的计算机视觉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08 |
20005590022 |
地学智能计算与空间解译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02 |
2020033 |
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 |
3.0 |
48 |
秋季 |
|||
CSG6004 |
2020038 |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处理 |
3.0 |
48 |
秋季 |
|||
CSG6003 |
2020425 |
卫星大地测量基础 |
3.0 |
48 |
秋季 |
|||
CSG6006 |
2020429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3.0 |
48 |
秋季 |
|||
CSG6009 |
2020439 |
精密工程测量 |
3.0 |
48 |
春季 |
|||
CSG6005 |
2290005 |
GIS空间分析与建模 |
3.0 |
48 |
秋季 |
|||
专业选修课 |
CSG6015 |
20005590002 |
高等雷达干涉测量学 |
2.0 |
32 |
春季 |
||
CSG6016 |
20005590003 |
精密单点定位及服务 |
2.0 |
32 |
秋季 |
|||
CSG6017 |
20005590006 |
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英语 |
2.0 |
32 |
秋季 |
|||
CSG6019 |
20005590008 |
地球系统变化与遥感应用 |
2.0 |
32 |
秋季 |
|||
CSG6020 |
20005590009 |
工程地球物理进阶 |
1.0 |
16 |
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1 |
20005590012 |
空间天气与卫星导航 |
1.0 |
16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2 |
20005590013 |
三维点云处理基础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3 |
20005590014 |
冰冻圈遥感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4 |
20005590016 |
地球系统信息学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5 |
20005590017 |
地球系统科学遥感进展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6 |
20005590018 |
空间分析与动态建模 |
2.0 |
32 |
春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7 |
20005590019 |
遥感图像分析 |
2.0 |
32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28 |
20005590023 |
行星遥感测图 |
1.0 |
16 |
春秋季 |
仅限来华留学研究生 |
||
CSG6040 |
20005590024 |
资源与环境遥感 |
2.0 |
32 |
春季 |
|||
CSG6029 |
2020035 |
地学计算概论 |
2.0 |
32 |
秋季 |
|||
CSG6030 |
2020036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1 |
2020169 |
地图学与地图分析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2 |
2020212 |
近景摄影测量学 |
2.0 |
32 |
秋季 |
|||
CSG6033 |
2020427 |
空间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4 |
2020428 |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
2.0 |
32 |
秋季 |
|||
CSG6035 |
2020431 |
工业测量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6 |
2020435 |
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7 |
2020436 |
地球参考框架与坐标系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8 |
2020438 |
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概论 |
2.0 |
32 |
春季 |
|||
CSG6039 |
2290003 |
物理大地测量学 |
2.0 |
32 |
春季 |
|||
必修环节 |
ESE7001 |
20002020001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2.0 |
32 |
春秋季 |
||
GST6001 |
2900002 |
选题 |
1.0 |
0 |
春秋季 |
|||
GST7001 |
2900012 |
同济高等讲堂 |
2.0 |
32 |
春秋季 |
|||
GST6002 |
2900013 |
中期考核 |
0.0 |
0 |
春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