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5级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是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其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测绘学科)成立于1932年,至今已有90余年办学历史。目前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是985工程建设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同济大学第17任校长夏坚白院士、叶雪安教授、王之卓院士、陈永龄院士、方俊院士等测绘界先驱曾在同济大学任教,宁津生院士、许厚泽院士、张祖勋院士、童小华院士等曾在同济大学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同济测绘开展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测绘校友童小华教授2023年晋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6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24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6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80余人次。测绘学科突破了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应用于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重大任务;研制了静态和月时间分辨率的重力场模型,通过国际全球重力场模型中心网站向全球发布,精度优于国际同类模型;开展了地球三极、西部山区和重大工程的跨极区、跨圈层的全球变化关键过程研究,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

近五年来,测绘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增长120%,其中纵向经费占85%以上;在本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和受理专利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0余项。

测绘学科主要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为支撑,发展地理空间及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自动化处理、智能化分析、一体化管理和云服务,建立完善的高精度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形成天空地海等多平台、多传感器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体系,建成现势性好、产品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高性能的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体系,以及泛在性的云端化、社会化、个性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在深空、深海和深地测绘方面,开展测绘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重大需求。

二、学位类别、培养层次及授予学位

本方案适用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三、培养定位及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国内外领先的测绘高水平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测绘遥感领军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术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

3. 培养具有深厚的测绘科学技术理论素养和出众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研究与开展测绘综合实践的人才,成为引领未来的测绘专业精英及新领域的开拓者。面向新时代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把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人才。

四、培养方向

本专业现设有研究方向为:

 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研究地球、月球、行星的重力场和形状及其时变特征,建立高精度时空基准,实现空间位置精密测定及应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海洋测绘等。

 2.摄影测量与遥感

研究利用航天、航空、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对地球及其它天体的地形、地物、目标及环境获取成像或非成像的几何和属性信息,并进行量测、解译、分析、表达及应用。

 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研究地图设计与制作,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分析及可视化,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表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空间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科。

 4.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

面向我国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和对地观测国家重大战略,研究测绘遥感技术在空间数据可信度保障、地外天体精准着陆、天体表面三维建模和光照模拟、物质成分探测、着陆选址等方面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

 5.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面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以及智慧海洋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精度位置服务的需求,研究以北斗为中心融合其他导航系统与多源传感器的高精度定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6.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

聚焦地球三极变化和重大灾害监测,研发卫星遥感、摄影测量和空间信息技术,精密估计和预测地球系统各个圈层及相互间的变化,探索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物质流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冰冻圈环境变化及地质灾害等关键过程的变化机制。

五、学位标准

本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包含思想素质标准、课程或学分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学位论文标准(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标准(专业学位)、发表学术成果标准等内容,申请学位时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不存在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行为,且攻读学位期间不存在严重违法行为;

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修满学分;

完成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专业学位)并通过答辩;

满足所在学科(专业)申请学位发表学术成果标准;

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专业学位)及申请学位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发表学术成果标准如下:

 1.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SCI检索源)或《土木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重要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含online)学术论文1篇,或通过土木工程学科分委员会组织的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国际专家评审。

 2.在国内学术期刊(不包括期刊增刊)上发表并被EI检索的学术论文1篇或在《土木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中文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项,或获得省部级/国家一级学会(土木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科技奖励1项且排名为前二分之一。

 3.在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1次。

用于申请(授予)学位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要求须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生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含副导师)为第一完成人、博士生为第二完成人。

六、培养方式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训练、学术交流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鼓励导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

七、学制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7年。

八、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学分

公共必修课

4

公共选修课

0

专业必修课

4

专业选修课

2

必修环节

10

补修课

0

总计

20

九、培养与考核环节要求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1.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学院组织的博士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是进行学位论文选题的必要前提条件,博士资格考试的内容包括测绘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科学前沿和研究能力,分为笔试(满分100分)和面试(满分100分),以学位课作为考纲基准。首次未通过者,需在至少3个月后参加第二次资格考试,第二次资格考试不通过者,予以退学。

 2.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属于本学科专业的重要课题或学术发展的前沿课题,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学术意义,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论文选题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选题。本学院论文选题按照一级学科以导师组或课题组为单位分组集中组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对博士生开题内容和报告进行集中审查,统一考核,并进行排序。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

 3.中期综合考核

中期综合考核是对博士生前半段课程学习和培养实践的全面检查。中期综合考核一般不迟于入学后第4学期完成。成绩为优的比例≤40%,成绩为良的比例≤40%,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

 4.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

定期汇报取得的重要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导师(组)给予指导和督促。预答辩前至少完成6次,两次报告间隔至少8周,报告会须至少有3位研究生导师(至少1位博导)组成。

 5.  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是博士生必修环节,考核方式包括:在境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参加国际比赛、出国(境)访学、国内外联合培养、出国培训和实习以及到境外参加国际科研合作等。学生获取培养必修环节中“国际学术交流”学分时应向学院提交申请材料,需在答辩前完成申请并审核通过。

 6.预答辩

预答辩是对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博士学位论文隐名预评审(盲审)之前1个月内需进行由预答辩委员会组织的公开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可送审。论文预答辩的组织应参照《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的论文答辩的要求执行。对于预答辩不通过者,应在3个月以后再次申请组织预答辩,第二次预答辩不通过者,予以退学。

 7.隐名评审(盲审)

盲审是对学位论文的隐名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阅。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参加盲审。每名研究生答辩前有2次盲审机会。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2-3个月前须接受双向隐名评审,按照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隐名评审不通过处理办法参见《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实施细则(试行)》。

 8.评阅与答辩

评阅和答辩是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送交5-7位同行专家评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撰写格式、评阅程序、答辩组织和答辩程序按照《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同济大学学位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工作规范》执行。

 9.涉密论文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照同济大学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十、预警、分流与退出机制

 1.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两门(含两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2.论文选题或中期综合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如为硕博连读(博士阶段)研究生,若所在学科专业委员会认为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可以提出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经研究生院同意后可以分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

 3.学制内未通过中期综合考核的博士生,予以退学处理。

十一、毕结业申请

学习年限届满前,研究生应以毕业、结业、退学的形式之一结束学业,申请条件和程序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十二、说明和备注

 1.可选修全校研究生课程以满足融合化、个性化培养需求。经导师审核同意,研究生学习培养方案以外的其他课程,所取得的课程成绩和学分,成绩单上如实记载,不计入培养方案要求的最低学分。

 2.课程学习一般在入学后前2个学期完成,必修环节中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必须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完成。

 3.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综合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中期综合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12个月。

 4.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博士生应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学术讲座,其中包括校级高等讲堂至少8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级高等讲堂至少8次。

 5.补修课:博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均需对其攻读博士之前所修专业课程进行检查,针对缺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课程补修计划。补修课不记学分。

十三、课程设置列表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分组

备注

公共必修课

SFS8101

1090122

学术英语写作III

2.0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 学分=2.0

第一外国语(英语)二选一

SFS8102

1090123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III

2.0

32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二选一

SFS8103

1090124

第一外国语(德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5

1090126

第一外国语(日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7

1090128

第一外国语(俄语)

2.0

32

春秋季


SFS8108

1090129

第一外国语(法语)

2.0

32

春秋季


ISC8001

1300001

第一外国语(汉语)

2.0

32

春秋季

国际生必修

CMA8001

1260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32

春秋季

政治课 学分≥2.0


ISC7002

20000390001

中国概况(英)Ⅰ

1.5

32

秋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ISC7003

20000390002

中国概况(英)Ⅱ

1.5

32

春季

仅限英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ISC7001

2900006

中国概况

3.0

48

春秋季

仅限中文授课国际生修读

公共选修课

SFS6809

2090269

第二外国语(德语)

2.0

32

春秋季



专业必修课

CSG8002

1020219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2.0

32

秋季



CSG8001

1020220

测绘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

2.0

32

秋季


数智化课程

专业选修课

CSG8003

1020209

卫星大地测量

2.0

32

春季



CSG8009

1020210

地球动力学概论

2.0

32

春季



CSG8005

1020212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

2.0

32

秋季



CSG8008

1020215

空间分析

2.0

32

春季



CSG8010

1020217

工业摄影测量

2.0

32

春季



CSG8004

1020298

新型遥感传感器与现代摄影测量

2.0

32

春季



CSG8007

1020299

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

2.0

32

春季



CSG8006

1290003

高等物理大地测量

2.0

32

秋季



必修环节

GST8005

10000140003

国际学术交流

1.0

16

春秋季



GST8001

1900001

选题

1.0

16

春秋季



GST8002

1900008

中期综合考核

3.0

48

春秋季



GST8006

1900010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

1.0

16

春秋季



ESE7001

200020200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0

32

春秋季



GST7001

2900012

同济高等讲堂

2.0

32

春秋季




[ 1 2 3 4 5 ]